水、能源和粮食均是社会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基础性资源,三部门彼此关联且相互依存,三者之间存在着脆弱的平衡关系,寻找三方共赢的解决方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详细分析了在不同的“十三五”能源发展情境下,能源行业对当地水资源供应的需求和影响,以及对当地农业生产的潜在影响。项目希望能够通过本研究促进“水—能源—粮食纽带关系”理念在中国的推广与实践应用,同时希望能够引起相关管理部门的关注,共同支持水、能源、粮食相关政策的协调与多资源综合管理体制的完善。
基于多次的系统研究和实地调研,报告提出了多项富有建议性的意见,从规划层面开始就充分协调能源产业、水资源管理和农业生产等多部门的目标协同,并以此为基础制定切实有效的实施方案和管理措施,真正实现“以水定产、以水定城”,以及加强水资源监测和用水管理,深入探索和创新水权转换和水权交易方式,健全与农业结构调整相适应的农产品产后处理和储运体系等意见。
来自水利、农业、能源等领域的多名专家参加报告会,并给予点评。能源具有国家战略地位,水、粮食相对处于服从地位,但在水-能源-粮食相互作用中水是最紧的约束,水是最短的短板,能源基地的规划建设应以水资源条件为基本前提。为了应对能源与水资源逆向分布的发展矛盾,能源基地地规划建设既要充分预见和尽可能符合未来能源技术革命和能源产业发展的大趋势,又要充分考虑能源开发利用中的水资源安全问题。要审慎评估区域内主要用水部门(尤其是农业部门)的节水潜力、非常规水源的开发潜力,审慎并积极论证跨区域水权转让、外地调水等开源措施的可行性。”
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指出:“这应该是国内首份能源基地的水、能源和粮食协同发展的研究报告,这份报告的成果对国内的其他研究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和示范性。我认同报告的结论,以水定地、以水定城、以水调结构的大方向不变,这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我国未来能源结构调整。”
中国煤炭科学研究院煤化工分院副院长指出:“中国的水资源问题突出,西北能源开发强度大,能水平衡难度大。”
该项目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在能源基金会的支持下最终完成,是国内首例从水、能源、粮食、三者统一考虑寻找三方共赢的城市解决方案。